«——【··】——»
从6月开始,西方的能源观察员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:大量伊朗油轮接二连三地从港口出发,直接驶向中国。这意味着什么?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?又会带来哪些变化?
«——【·油轮大军直奔东方,西方为何一紧张?·】——»
最近,国际能源市场风云突变。伊朗南部的哈尔克岛和阿巴斯港外,几十艘巨大的油轮整齐排开,船身上印着波斯湾石油公司的标志,在骄阳下格外显眼。
这些满载原油的油轮,没像以往那样开往欧洲或者印度,而是一股脑转向东北,沿着阿曼湾一路北上,目标直指中国沿海的大连、青岛等港口。
英国一家能源分析机构用卫星监测到,从6月1号到20号,平均每天有180万桶伊朗原油流向中国,这相当于全球石油贸易的2%。另一家研究机构统计,6月底时降到了146万桶,但总体趋势依旧稳健。
两组数据不一样,可能是因为6月底霍尔木兹海峡因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一度紧张,油轮纷纷改道,运输量出现波动。但即便如此,前3周的进口量比去年同期涨了46%,每天是多买了50万桶油。
这规模看着普通,但放到现在的国际局势,那就意义非凡。毕竟,半个月前伊朗和以色列刚打了12天大火拼,双方导弹空袭、几乎引发霍尔木兹海峡封锁危机。
按理说,这种严峻局势应该让伊朗的油轮停航减产才对,结果它们反而“我照常”,对中国的输油量还打开了新高。最让西方焦急的是,这些交易全都用人民币结算,绕开了美元体系,几乎让美国的制裁形同虚设。
«——【·180万桶还是146万桶?背后暗藏哪些博弈?·】——»
表面看,180万桶和146万桶差几个数字,其实这透露了中伊合作的深层秘密。英国机构统计的是油到港口的量,另一个看的是装船的数据,时间上的差异让数字不一样。
比方说,6月20日后因为霍尔木兹海峡紧张,部分油轮卡在海上,导致到港量短暂减少,但装船量没少。
再深一点说,是两国合作方式的创新。2021年签了个25年大合同,中伊搞了个“石油换基建”模式:中国投入4000亿美元帮伊朗搞港口、铁路、核能,伊朗则保证稳定供油。
这套路让伊朗不靠传统买家,也让中国获得了逃开马六甲海峡的能源通道。比如,计划2025年5月开通的中伊铁路,把海运40天变成陆运15天,约80%石油靠这条线路运走,避免了美国海军可能的封锁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个合作体系抗风险能力强。以色列空袭南部炼油厂时,中国建的北阿扎德甘油田还保持每天400万吨产量,通过铁路和管道不断输油。
同时,美国搞制裁时,中国的“影子舰队”立马顶上,利用香港和内地的老油轮保运力,确保能源供应链不断。靠这多路线、多渠道支撑,伊朗即便在战争阴影下,也能继续向中国输油,6月甚至创造了180万桶的高峰。
«——【·中东新局:这条石油路为何动摇格局?·】——»
伊朗油轮大量航行,正在重塑中东的地缘局势。对伊朗来说,稳定的石油收入缓解经济危机,还能为军事实力升级提供资金。
比如,用油钱买了中国的SLC-7防空雷达和霹雳-15E导弹,显著增强防空,令它在和以色列的冲突中更有底气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用人民币交易和铁路运输帮伊朗建立了去美元化经济,减轻了美国制裁的压力。
对中国来说,这样合作是能源安全的大棋局。中东占中国原油进口的40%,而伊朗是最稳定的伙伴。通过中伊铁路和扩建的恰巴哈尔港,中国不仅有了绕过马六甲海峡的路,还伸展到印度洋,为“一带一路”搭起新支点。
更长远看,这种模式影响全球能源贸易。当伊朗用油换来中国的工业产品和技术,美元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地位正在被悄悄弱化。
最紧张的还是美国。特朗普政府6月24日曾暗示放松对伊朗油的制裁,还说“中国可以继续买”,但白宫紧接着又说那只是表面功夫,实际上继续“极限施压”。
这暴露了美国的难题:一方面想靠中国在贸易上让步,另一方面又不愿放松对伊朗的制裁。尴尬的是,中国利用“影子舰队”和铁路运输,已经实质突破美国封锁,制裁效果大打折扣。
如果你觉得这背后有更多故事或者想聊聊中伊关系对你有啥影响,欢迎留言分享!你的观点可能就是下一个热议话题!
点搭网配资-加杠杆的炒股软件-配资投资平台-我要配资网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